夜行列車的單程車票──《夜車》(馬丁‧艾米斯)
「或許生命的完美,就在於它隨時存在的缺憾;我們看到了他人的美好,卻往往不知那美好底下的真實面貌;而我們所以為的真相,其實還隱含著更多經不起撥動的秘密。」(書底介紹)
很久沒有因為讀一本書而失眠了,我不斷的重讀結尾幾頁,仍遍尋不著答案,或許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答案的,既然現在殺人都可以沒有理由了,那自殺為什麼不能沒有理由?
以一個看似擁有一切、生活完美無缺的女性的自殺開頭,懸疑性十足,尤其主敘者是個認識死者多年的女警探,更讓人誤以為這是本推理小說。抱著這樣的期待讀到結局,絕對會有一種被耍的感覺,然後會有種衝動想重新翻閱這本書,找尋答案的蛛絲馬跡。卻是在這樣細細重讀、緩慢思考的過程裡,才會開始看見這篇小說的本質,它從來就沒有給一個完整答案的意圖,或者說作者給的答案就是「不知道」,讓我想到數學題目的「無解」。模糊不清、沒有結局總是使人困惑,令人挫敗。
「自殺是一輛夜車,載著你向黑暗加速而去。若不是違背自然規律,你是不會這麼快就到達那裡的。你替自己買張車票,登上列車。這張車票讓你付出你所擁有的一切,而它居然只是一張單程車票。這輛列車帶你進入黑夜,然後把你留在那兒。它是一輛夜行的列車。」
書中對自殺議題有很細膩的分析,呈現了恍若被死者所拋棄的家人、朋友、情人們,該怎麼接受親密愛人、心頭寶貝的離開,不是意外、不是謀殺,而是自我了結。遇到自殺案件的時候,我們總是想問為什麼,因為得憂鬱症嗎?因為你是個自私、不管那些關心和愛你的人嗎?因為你童年受過創傷導致心靈脆弱、自我厭惡嗎?我們能歸納出許許多多的理由,但在這本書裡每個理由到最後卻都此路不通。死者珍妮佛彷彿故佈疑陣,彷彿要編造出讓她的家人和情人能接受的理由:她故意搞砸研究,故意在生前吃下抗憂鬱症的藥物並在遺書上說她已患病一年(但解剖證明她根本沒有服藥這麼久),她故意和酒吧隨意認識的男人勾搭上、以顯現她對感情生活的厭倦……這些都如此典型,卻又太過工整刻意的讓女警探邁可感到一切都是可惡的謊言,讓她好像能聽見珍妮佛的訕笑,「局長,你的女兒沒有動機。她只有標準,很多很高的標準。那是我們都達不到的。」
「我感覺有人侵入了我的身體,打著手電筒東探西照。這個闖進我體內的人是珍妮佛‧洛克威爾,她正試圖向我揭露我所不想見到的東西。」
作者巧妙的讓主敘者邁可和死者珍妮佛成為極端的對比,相較於珍妮佛的完美與幸福,邁可的人生根本就是一團糟:兒時被父親強暴長達三年,感情生活總是不順遂(我和那些痛恨女人、毆打女人的傢伙糾纏不清),甚至還有酗酒問題……但自殺的卻是珍妮佛,活著面對生活的是邁可。而邁可在追查此案的過程,更彷彿是在與珍妮佛對話,她慢慢抽絲剝繭,漸漸發現真實的珍妮佛,其實是一個他們都不認識的人。這樣的過程是痛苦的,邁可被迫再次凝視她傷痕累累的人生,最後甚至產生了毀滅的情緒,書就在此戛然而止,她會跟隨珍妮佛的腳步而自殺嗎?還是接管她所挖空的位置,局長父親和情人特雷德?這樣的收尾讓人苦悶,衝擊力十足,不得不稱讚作者營造氣氛和留有無限餘韻的能力。
如果,答案只是讓我們能好過一點,能沒有「我做錯了什麼」的傷心自責、「被拋棄」的自我厭惡,那放手讓想提前從生命離席的人走,是不是個更好接受這一切的方式?
英文版封面
0 告訴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