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她們唱歌的日子
入秋的台北風裡夾帶著把刀,冷裡帶鋒利的痛,我和幾個朋友握著薄薄一張卻是得來不易的號碼牌,在瘦長的隊伍裡等時間過去。身上穿著畢業後就已封進箱底的高中制服,引起路人側目也不管。忽然一陣急雨落下,縮進狹小的屋簷下我們懶得撐傘,雨絲掠過單薄的衣衫卻不致於讓人濕透。然後,人群終於開始向前,緩慢地被吸進這間散發暖黃光暈的小小店家。和剛剛在裡面用餐的閑適輕鬆不同,微微隆起的舞台前擺上了樂器和麥克風架,有位子的區域已滿滿一片黑壓壓的人頭,我們只好分散錯落地站著,繼續等,等他們上台,等音樂響起。這裡是女巫店,而我們在等待著剛剛發行第一張專輯的蘇打綠。
這樣的等待是每次看現場的例行公事,有時候和朋友們試圖用話語將時間的空白給填補起來,有時則獨自一人、塞上耳機拿出書本消磨著排隊的寂寞。開場前的倒數總是流得如此緩慢,五分鐘如一小時般的前進著,常常是在看似無止盡的空耗將淹沒全身之際,門口開了,洩洪以後我們得以抬頭呼吸,讓相對而言總飛逝得如此迅速的表演時間將我們內裡灌滿音樂,然後這樣的飽足可供好幾個月來慢慢消化回味。像是冬眠的熊,必得蓄存了滿滿的音樂能量,我才有勇氣去抵擋生活裡所有嚴酷繁瑣的不順遂。
於是我和台北之間,彷彿總存在著這樣的過客關係,我倉皇而來,又疲憊而去,沒有好整以暇的旅客閒情,亦非在城裡走跑習慣的老台北人,帶著一點熟悉、一點煩悶、一點急迫再加上一點亟欲逃離常軌的渴望,我也開始摸熟通往那些慣去場域的迂迴路線。該搭淡水線或板南縣,該在幾號出口左轉或右拐,哪個路口可以直走斑馬線穿越,哪條奔流的大街只能走地下道橫至對面。弔詭的是,我來到這個不能再更都市化,再擁擠半寸的城,想找尋的卻是一種叛逃城市生活的魔法。而那真就埋藏在一些路人疾行而過卻不曾駐足的街道巷弄間,又或者在某個人群熙攘的所在中隔離出宛若離島的舞台上。
像是海邊的卡夫卡。如同招牌上那隻黑烏鴉般,咖啡店棲身在公館巷弄的二樓上,俯視著腳下川流的人潮,不炫耀也不特別引人注目的存在著。在週末的晚上,咖啡店裡會隔出舞台、擺上矮凳,表演的樂手和聆聽的耳朵聚集過來,共同分享一段不喧囂卻也不沈悶的時光。雖然演出的多是搖滾樂團,但到了這個地方他們都收起吶喊的本色,用不插電的方式帶出柔軟深情的一面。我在這裡和許多歌與人相遇:從「我不想成為誰的指南針 也許妳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唱到「誰需要自由 那裡面沒有安全感」的1976,時而開朗的要去環島旅行時而疑惑著存在不存在的熊寶貝,詞裡總咀嚼詩意直視社會的回聲樂團,總有點憂鬱又有點天馬行空的橙草,幽默又帶了些世故沉穩的自然捲奇哥,雙女生唱出生活瑣細煩擾的這位太太,一個人背著吉他就撥弄出青春往事現實無奈的民謠歌手Finn……在這個人們用地下樂團、非主流所概括劃分的美麗所在,我不斷遭遇這些相信音樂可以訴說一種態度,可以表達一種想法,可以慢慢改變這個世界的一群人。
曾經我以為,在這個崇尚流行,所有偶像明星必爭之地的水泥叢林裡,是容不下這些純粹而直率的聲音。他們進不去那個表面上亮麗的市場核心,擠不上那些標榜著人氣財富的排行榜,這樣的他們注定被世俗和商業化給吞沒,不是最後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可堪販售的商品,就是在嚐盡人情冷暖後帶著破碎的夢想離開。我以為他們用倔強的姿態在對抗這個城市,我以為他們對城市的盲從和善變不屑一顧,我以為他們用搖滾在試圖敲碎所有虛飾的美麗。也許曾經如此,但在我真正接觸他們表演的本質,聽見他們的歌與話,我彷彿多看見了一些別的什麼。那是勇於面對自己生命的真誠,始終不願放棄對這個生長居住的城的小小期待,以及對未來和夢想的熱情與執著。現在的我以為,正是這個變動而多元的都市,在催促著他們成長,雕塑著他們堅強,餵養著他們創作。從他們身上,我彷彿看見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可以不矯揉造作,不迎合妥協的活著,原來是如此耀眼。
我想起在信義誠品的屋頂和1976一起嘶喊過的雨夜,和蘇打綠攜手從現在走回最初的感動;我想起華山藝文特區的三個舞台,聯手織就一張音樂毛毯溫暖我2006年的冬天。在這些被繁華圍困的地方,我總有種遺世獨立的錯覺,腳下的霓虹和眼前的101大樓是如此遙遠得恍若另一個世界,園區外的車水馬龍宛如昨夜夢境般虛幻,唯一真實而可碰觸的是飄散在表演者和聽眾間的默契氛圍。在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只要還有人唱著那些不為了討好誰或被崇拜的歌,也許我就能更勇敢的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讓自己的態度被看見吧。
或許只是一個簡單的吉他和弦,又或者一段呢喃似的吟唱,勾起那樣接近要流淚心碎的邊緣,又在下一秒浮起一抹微笑的釋然。在聽他們歌唱的日子裡,我也才慢慢聽懂了台北,藏在那些制式習慣、忙碌跑走的日常裡,微小卻不曾停歇消失的生命躍動。
"不是最後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可堪販售的商品,就是在嚐盡人情冷暖後帶著破碎的夢想離開。"
回覆刪除然後想起這句就想到海角七號的阿嘉。
我喜歡這篇。
版主回覆:(02/02/2009 01:10:37 AM)
這篇本來是要投台北文學獎的,
但是後來因為太忙了來不及寫完。
一直想寫一篇整理這幾年來的聽團心得,
終於孵出了這篇文章。
謝謝你的閱讀:)
其實紀培慧最早出現是在<危險心靈>這齣戲
回覆刪除她飾演的是小傑喜歡的女生(就是主任的女兒)
張蕙菁的散文幾乎都讀完...只剩<步行書>
我很喜歡她的文字
整體來講最喜歡的是<告別>
這陣子讀過最棒的小說則是<巧克力戰爭>
以不同的方式來談校園霸凌
也認識不少新作家..像村上龍ˋ賴香吟
電影情人夢我最喜歡的是讀信的那段
也許愛情在未完成的時候會美得令人炫目吧
雖然生活在台北
台北之於我
卻像霧中風景
版主回覆:(02/25/2009 01:19:12 PM)
我很看好這個女生呢!
希望她能朝電影界發展~
逛到一個張惠菁的讀者交流網站
http://blog.roodo.com/forpluto
讀到不少精彩的讀後感呢!
記得本來告別是在圖書館借的,
後來在舊書店看到就買了回來,
還心有所感的在扉頁上寫下一段文字^^
時間軸看了一半就擱下了,
很大的原因是我最近心浮氣躁的,
讀不太下小說,
不過目前在讀一個國內的長篇小說,
叫賀賀蘇達娜,
之前是學姊有在看,
到圖書館看到後便好奇的借了頭兩集回來讀,
有點難分類的小說,
感覺滿類似陰陽師的~
賴香吟我是直到她前年寫三少四壯集我才認識的,
也因此買了「史前生活」,
她的文字也很棒呢^^
跟張惠菁的感覺滿像,
都帶了點學者的冷靜溫婉。
這篇的確有足夠份量參加台北文學獎
回覆刪除不妨把這篇先隱藏然後投今年年底的台北文學獎哈。
我只聽過我朋友在The Wall的演出,
對於樂團表演我真的接觸太少。
版主回覆:(02/26/2009 02:46:44 AM)
哈哈~
但是我覺得好像不夠符合台北文學獎的主題,
總覺得不夠台北?
聽團是會上癮的呢~
演唱會也是。
謝謝!
回覆刪除很棒的網站!
村上在耶路撒冷的演講我也有看喔
你要不要試著翻譯看看
說不定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東西
目前正一邊看著<長路>和<第13個故事>
因為新聞跟ANOBI的關係
開始考慮再找<挪威的森林>來讀
PS:你知道東野圭吾的<白夜行>跟<幻夜>嗎
版主回覆:(03/01/2009 07:36:30 AM)
我有在考慮呢~
看了英文版的很感動^^
我有買白夜行喔!
跟著日劇一起看了,
非常難過的故事,
不過東野的文筆和情節鋪陳真的很棒。
幻夜還沒看,
不過感覺會一樣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