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若英翻唱的這首新歌「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
忽然想起自己在五年前寫過的舊文,
那時以高中生的身分回頭看國一時的自己,
有心疼、也有溫暖,
有原諒的灑脫、也有釋懷的輕鬆,
那是一個初識人心殘酷的年紀,
那是個一夜長大的成長陣痛,
在寫信給未來的自己前,
先讓我回頭凝視、那個撐過一切的堅強女孩吧。
寫在他生日前夕
弟弟即將邁入十三歲的人生,望著他清瘦的身影,我想起自己已然遠逝的十三歲:不能及肩打薄染燙的清湯掛麵頭,一下子突然加重而壓痛了肩頭的灰書包,單薄近
至透明的短袖白襯衫上整齊地繡好學號,臂上是愚蠢的圓形徽章將我們歸類於某年某班,過長而嫌老氣且已無清晰折痕的藍格百折裙……青春是緊錮在陳腐中喘息的
一點點反骨,流淌在醜陋可笑的制約裡頭。
所有回憶都近得好遙遠,那些糾纏而無解的線頭仍怵目驚心。我曾經為許多無能為力的遺憾深深受傷著,花了很多時間才說服自己命運之海充斥著潮起和潮落,一再
追悔過往的傷痕只會繼續刻痛未來。從來不是早慧的我,在十三歲時尚未接觸那一落落深刻的書寫印記,也還不懂得去擁抱文字、在頁頁鉛字裡找尋出口。只不過矇
矓地,我發現自己容易陷入某種格格不入的憂鬱之中,在熱鬧狂歡的人群中卻嘗到孤獨的苦澀。我感覺到體內騷動不安的靈魂正要經歷一場腥風血雨的蛻變,卻又不
能預知明天是否友善。未來還是那麼隱晦不明。
剛上國中的我從不會去否定懷疑老師或書本上所教的知識,總是全盤接受,不管會不會消化不良。我們都相信努力和結果必然成正比,以為同學是能簡單的劃分為愛
讀書和不讀書兩類。我們用盡心力去愛一個個被塑造出來的完美偶像,在瘋狂追逐的過程中找到滿足。我在枯燥的課本下壓一本交換日記,細細地寫滿永遠聊不完的
話題,還有尚未編上曲調的歌詞、僅有雛型的小說(永遠都處於未完成階段)。
十三歲時,我只是一個不甘平凡的國中生。
而他呢?
我看著他明明還留有童稚的臉上卻掛滿疲憊與滄桑。教改反而加重了他的書包,每天比我還早出晚歸,有時我會疑惑究竟誰才是考生?新編的課本簡化了內容卻沒有
同樣簡化試卷題目,每夜他坐在燈下面對著永遠寫不完的參考書和老師諄諄要訂正完畢的考卷──只是,對於這所有的一切,他總選擇默默承受,不若我一般叛逆刺
人。
十三歲,彷彿就是跟過往童年決裂的年紀,我們用各自的方式渡過這慘綠少年的起始。當下的我們並不知道,成長其實是一連串的失去,而獲得,稀少得不成正比。
現在的我,只想告訴那個曾經不知如何是好的女孩,因為她關鍵時刻的勇氣,現在的我才能活得更驕傲自由,謝謝妳,十三歲的我。
至透明的短袖白襯衫上整齊地繡好學號,臂上是愚蠢的圓形徽章將我們歸類於某年某班,過長而嫌老氣且已無清晰折痕的藍格百折裙……青春是緊錮在陳腐中喘息的
一點點反骨,流淌在醜陋可笑的制約裡頭。
所有回憶都近得好遙遠,那些糾纏而無解的線頭仍怵目驚心。我曾經為許多無能為力的遺憾深深受傷著,花了很多時間才說服自己命運之海充斥著潮起和潮落,一再
追悔過往的傷痕只會繼續刻痛未來。從來不是早慧的我,在十三歲時尚未接觸那一落落深刻的書寫印記,也還不懂得去擁抱文字、在頁頁鉛字裡找尋出口。只不過矇
矓地,我發現自己容易陷入某種格格不入的憂鬱之中,在熱鬧狂歡的人群中卻嘗到孤獨的苦澀。我感覺到體內騷動不安的靈魂正要經歷一場腥風血雨的蛻變,卻又不
能預知明天是否友善。未來還是那麼隱晦不明。
剛上國中的我從不會去否定懷疑老師或書本上所教的知識,總是全盤接受,不管會不會消化不良。我們都相信努力和結果必然成正比,以為同學是能簡單的劃分為愛
讀書和不讀書兩類。我們用盡心力去愛一個個被塑造出來的完美偶像,在瘋狂追逐的過程中找到滿足。我在枯燥的課本下壓一本交換日記,細細地寫滿永遠聊不完的
話題,還有尚未編上曲調的歌詞、僅有雛型的小說(永遠都處於未完成階段)。
十三歲時,我只是一個不甘平凡的國中生。
而他呢?
我看著他明明還留有童稚的臉上卻掛滿疲憊與滄桑。教改反而加重了他的書包,每天比我還早出晚歸,有時我會疑惑究竟誰才是考生?新編的課本簡化了內容卻沒有
同樣簡化試卷題目,每夜他坐在燈下面對著永遠寫不完的參考書和老師諄諄要訂正完畢的考卷──只是,對於這所有的一切,他總選擇默默承受,不若我一般叛逆刺
人。
十三歲,彷彿就是跟過往童年決裂的年紀,我們用各自的方式渡過這慘綠少年的起始。當下的我們並不知道,成長其實是一連串的失去,而獲得,稀少得不成正比。
現在的我,只想告訴那個曾經不知如何是好的女孩,因為她關鍵時刻的勇氣,現在的我才能活得更驕傲自由,謝謝妳,十三歲的我。
0 告訴我:
張貼留言